公司新聞
更多- 圣誕節快樂‖Merry Christmas !2024-12-25
-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赴馬來西亞開展經貿人文交流活動2024-12-22
- 共商合作新愿景 共謀未來新發展2024-12-13
- 中馬合資公司赴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考察交流2024-11-29
- 中馬合資公司開展新《公司法》專題培訓2024-11-29
- 小雪已至,冬意漸濃,愿你所念皆所愿,歲福常暖。2024-11-22
蘇州工業園區:永不知足的“學霸”
20年來,以60多平方公里核心合作區為實驗室邊學邊練,蘇州工業園區從一片水鄉沼澤發展成一座“非凡城市”。它是怎么做到的?
學習、借鑒
檢索“蘇州工業園區”,不消點開幾個網頁,就能把它和“學習”“借鑒”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。
1992年,鄧小平在“南方談話”中提出要“借鑒新加坡經驗”。有了課題,蘇州人把老師請了進來——1994年,中新兩國“訂制”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立,園區破蒙上起了“洋學堂”。
“學霸”有學習“神器”,園區的“神器”是“借鑒辦”。它是園區為學習外國經驗而特設的機構。蘇州工業園區借鑒學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主任談小汶說,借鑒辦是一個轉換器,讓一批批熱血沸騰的建設者與國際先進經驗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。
借鑒辦的一張表格列出了20年來160多批3000多人次的學習內容,最高峰時幾乎一年365天都有園區人在新加坡學習。
園區老干部至今記得當年的“五步法”:一是預習,研究消化新方提供的資料;二是留學,派出優秀人才赴新培訓;三是手把手教,新方派人參與園區開發管理;四是就地學習,請中新雙方專家在蘇州授課;五是實驗,把借鑒成果用法規形式固定下來,在園區實行。
據介紹,“老園區”當年都有過買書惡補的經歷。管理學、財政學……最瘋狂的時候,有人的辦公室里堆滿了書籍。
不少地方羨慕園區的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——規劃有前瞻性、有強制性。園區招商局長鐘波等人說,園區追求專業。因為只有足夠專業,掌握行業發展的未來,才不會受“長官意志”等影響。
蘇州工業園區以占蘇州市3.4%的土地、5.2%的人口創造了15%的經濟總量。作為試驗田,園區在服務外包、股權投資、跨境電子商務等多領域取得突破,其中有17項政策已在全國其他地區推廣。
然而,園區人卻覺得曾經的領先已不足道。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說,透過國際經驗更早看到發展趨勢,園區就要一直走在學習的路上。
發展、飛地
經過20年學習、發展,蘇州工業園區“收獲頗豐”、“經驗不少”。園區開辟新的“實驗基地”,一邊繼續發展,一邊傳授經驗。2006年,園區與江蘇宿遷共建第一個開發區。
顧玉坤從園區被派到宿遷任副市長兼蘇宿產業園黨工委書記。剛到當地,蘇州干部和宿遷干部之間就“摩擦”不斷。園區從新加坡學到的真經是“規劃即法”,但當年在蘇宿園區,一些重大項目因不符合規劃被拒絕時,迫切希望改變落后面貌的宿遷干部坐不住了。
“當地急于上馬項目加快發展進程,這一點蘇州干部也曾感同身受,但發展需要耐心。”顧玉坤說。為此,蘇州干部領著宿遷干部到蘇州園區和新加坡實地考察學習上百次,通過案例式、體驗式教學,讓宿遷干部心悅誠服。
為化解“摩擦”,蘇州園區展現了耐心和擔當。當時電信公司不愿拉電纜、燃氣公司不給鋪管道,園區出錢在蘇宿園區一片農田上按照“八通一平”標準搭基建,創立了“蘇北典范”——不少企業驚詫于落戶蘇宿工業園馬上就能通水通電。
蘇州園區國資辦副主任丁琦說,在宿遷從事開發的前五年,園區基建投入超8億元,獨自承擔風險,直到近年才盈利。
丁琦說,蘇州干部高興地看到,蘇宿工業園創下了30多項“宿遷市第一”,工業企業外資投資比例達50%,實現工業投資強度326萬元/畝。
之后,蘇州工業園區又在江蘇南通、蘇州相城、安徽滁州及新疆霍爾果斯培育了“五朵金花”。這些地區的干部對園區產生了發自內心的認同。
“蘇州人給滁州帶來了一場革命式沖擊。”蘇滁現代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楊東坡感慨道:從前不少開發區是不管需求搞建設、不計成本搞項目、不顧長遠賣土地。蘇州工業園區帶來的做法是以市場為主導,將科學的開發模式整體移植。
截至目前,蘇州園區走出去開發建設的“飛地”面積已有228平方公里,相當于在園區之外又建了一個園區。不少地方干部坦言,“有蘇州送來的老師,比給我們幾千萬的資金都強”……
未來、互鑒
“中新兩國訂制為園區創造了‘不特有特,比特更特’的政策環境。”蘇州市委常委、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說,在這樣的環境下,園區如饑似渴地學習,做好改革開放的試驗田。在發展的關鍵時期,園區將繼續肩負著為國家探路的使命。
當前,我國經濟正在減速換擋期,這種“陣痛”園區早在十年前就體會到了。園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韓江說,2004年以來,以創新為核心,園區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已發生質變。
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人。楊知評說,這里通過打造活力園區、智慧園區、法治園區、平安園區、包容園區、幸福園區的“六個園區”,吸引著高層次人才不斷積聚。
國家“千人計劃”特聘專家童友之說,園區便捷的生活和產業服務正勾連起一個個創新社區,“在這里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有可能談成千萬元項目。”
創新社區培養出的新生企業正在形成產業生態圈。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張希軍說,創新正觸發科技鏈、投資鏈、人才鏈間的化學反應。2013年,園區新興產業產值達2213億元,貢獻56.3%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。
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新方副總裁林敬文說,蘇州和新加坡未來能夠共享的東西越來越多,雙方已進入切磋、互鑒和共同成長階段,這也是雙方共同的使命。
“開啟學習模式,保持學習熱情,我們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。”王翔說。